“妈,我去紫宸家写作业啦!”
看着孩子蹦蹦跳跳出门的身影,你松了一口气,终于能安静地刷会儿手机了。
暑假两个月,你家孩子是不是也经常在同学家度过的?
家长们也会觉得,孩子有人陪了,总比自己闷在家里强。
可你却不知道,这种放任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危险,悄悄毁掉孩子的成长根基!
你好,我是蓁蓁,一个80后宝妈~家有12岁儿子,在科学养娃的路上,邀你一路前行……
一、安全黑洞
同学家可不是避风港!
我有位老上司,他家闺女都出嫁了,才发现有“情感障碍”不能跟老公亲近。
经过多方求助,老上司才从心理医生口中得知,闺女在暑假期间曾被同学X侵害,当时孩子完全不懂同学在做什么,但婚后的夫妻生活唤醒了她的记忆,一秒就把她拉进了深渊。
《中国儿童防性侵十年观察报告》中有数据显示:熟人作案占儿童性侵案的87.87%。
同学家的表哥、邻居哥哥都可能化身豺狼,在孩子毫不设防的情况下,对孩子造成侵害,而因为孩子不懂,他回家后甚至不会告知父母。
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,懵懵懂懂就是最大的危险,而孩子对危险的预判能力只有成人的30%,他们很容易顺从比自己年长的伙伴。
二、虚拟陷阱
暑假孩子玩游戏的频率和时长都会暴增,而在家还有家长的约束,可到了同学家孩子可就放飞自我了!
几个孩子凑在一起,往往就是一人一部手机,打游戏、刷短视频、看动漫,一天的时间转瞬即逝。
过度屏幕刺激会让孩子大脑的多巴胺分泌严重紊乱,这不但会带来严重的精神疲劳感,也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,他再翻开书就一点都静不下心来了。
不仅如此,还有调查显示,76%的孩子会在暑期给游戏充值,其中7%的孩子月消费超1000元。
而这些孩子的支出,大多发生在同学家中,有60%的家长对此毫不知情!
一个暑假下来,不但荷包空空、无心学习,没准还会戴上小眼镜!
三、群体冒险
心理学中有个群体极化效应,说的是几个孩子在一起时,胆子是平常的好几倍!
尤其是10岁之后,孩子进入青春期初期,朋友的几句调侃、讥讽,就有可能让孩子去尝试短视频中的“酷炫动作”。
而几个孩子在一起,没有成人看管的情况下,他们不仅会待在家里,还有可能到处闲逛,遭遇、尝试烟酒等禁忌品的几率也会大幅提高。
有统计显示:超过65%的青少年意外伤害,发生在群体游戏和朋友家中。
一定要提高警惕。
四、价值观崩塌
不是每个家庭的三观都很正的,不经过详细了解,你很难知道孩子同学的家长对这个世界的看法。
有一次,大外甥去同学家,看到同学的爸爸正在打游戏,还在直播他打游戏的过程。
对方家长的一句:“大学毕业都不一定有我一个小时挣得多!”直接就给大外甥洗脑了。
回家之后,嫂子花了半年时间,才让大外甥端正了学习态度。
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,比如同学家烟酒就摆在桌上,孩子偷偷尝了一口,同学还为他遮掩;同学偷拿家里的钱,孩子为了哥们义气,还帮他保密……
等等这些都会击碎孩子的三观,你的口头教育根本掰不过来。
救救孩子如何破局
那放暑假就不能让孩子去同学家了吗?
当然不是的,只是你要确保未成年人不能单独聚会,即使是去同学家,也要有成人监管。
1、贡献出客厅
可以组织主题社交,比如科学实验挑战赛、迷你奥运会、即兴话剧排练、桌游大赛等活动,邀请孩子的同学来家里玩。
贡献出客厅让他们玩耍,你可以在厨房切水果,或者在卧室看书,随时监管孩子们的情况,谨防他们玩了没有五分钟,就开始刷手机。
2、深度共识
如果需要让孩子在同学家待一整天,一定要跟对方家长深度交流,达成共识。
在啥事可以允许?啥事坚决不能做?包括三观方面都要深入了解和交流。
觉得对方是绝对可以信赖的,才可以让孩子去,而且要保证对方家里有成年人在家监管。
3、手机紧箍咒
跟孩子签订游戏公约,比如每天19:00-20:00是王者时间,但要用三件事兑换:跑步1000米、深读30页书、打扫自己房间的卫生。
用真实快乐逐步替代虚拟快感,让孩子的大脑重建奖赏回路。
写在最后
暑假两个月,别让同学家成为监管盲区!
你会放任孩子去同学家玩吗?
欢迎关注+点赞+分享,让更多家长看到噢!
网上配资知识网首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